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权非常巩固的大后方。泉上是宁化东北部的重镇之一。它地扼宁、清、归三县之要冲,是赣东南经宁化通往闽中腹地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比较大的战斗,这便是东方军攻打泉上土堡的战斗。

1933年7月上旬,根据中央提出的“东征福建、赤化千里、筹款百万、创造百万铁红军”的任务,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军挥师东征福建,各参战部队于1933年7月5日在宁化西部完成了战略集结,开始东征。

东方军东征所遇的第一道障碍就是泉上土堡。该土堡建于清康熙年间,四周堡墙均用黄土夯制,周长600米,墙高三丈厚二丈,建筑十分坚固。土堡内有七纵二横九条街道,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里面住有120多户李氏人家。四面堡墙上都柱有用来防御的碉堡,土堡外围三面环水稻田,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流过,易守难攻。当时,这里还龟缩了敌52师307团及宁化周边县地方反动武装份子,总兵力达1200余人。

东方军根据敌我双方态势,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1933年7月7日,向驻守泉上土堡外围红洞岗和天子嵊两处的敌人发起进攻,迅速夺取了土堡外围的制高点和交通要道,团团围住土堡。

泉上土堡被围后,驻永安敌五十二师卢兴邦即派一五六旅张兴隆旅长亲率三0九团增援三0七团,东方军第四师及独立第七师奉命在延祥石狮岭早树排设伏阻敌增援,第四师师长张锡龙师长、政委彭雪枫指挥了这场战斗。7月9日,战斗在延祥石狮岭早树排打响,经一小时激战,全数歼灭,使泉上土堡守敌完全孤立无援。

打土堡是个攻坚战。我军几次正面强攻,均受阻退回。后采取断水迫降的办法,但顽固的守敌又强迫土堡内群众挖水井取水。

怎么办呢?进攻部队重新分析了土堡情况,决定采取挖地道爆破法。经过半个月的坑道作业,一条长近百米的地下通道终于延伸到了堡墙脚下。东方军向老百姓买来两副棺材,在里面装满了土硝和炸药后放置在堡墙底下。19日凌晨,随着一声巨响,堡墙被炸开了一个大缺口。趁敌人惊恐之际,我军吹响了冲锋号角,顿时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威震长空。突击队迅速攻入土堡,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此时,敌团长程泗海见大势已去,开枪自杀身亡。泉上土堡战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