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号嘹亮
军号是军队信息联络、鼓舞军心、实施管理的重要音响通信工具。它伴随着战争的诞生而诞生,和军旗、军徽一样,早已成为军队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军号主要由古代的“角”演变发展而来。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号角,“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短短几个字,勾勒出一幅两军对垒杀声震天、号角齐鸣的战争场面。
而现代军号是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发明的,他们设计了盘绕了两圈细管体的喇叭状金属号,正式定名为军号。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新军,并引进了英式军号,由此,军号被正式引入中国的陆军,并建立了司号制度。可以说,北洋新军开启了中国陆军的现代化进程。
军号声声铸军魂
20世纪初,中国的新式陆军也开始配备军号,辛亥革命中,嘹亮的军号伴随着炮火划破了中国封建帝制的夜空。
我军最早在八一南昌起义时,就有了专门的司号兵编制,1931年在中革军委的指示下红军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军用号谱,建立健全司号制度。
我馆现存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最为完整的,且是正规出版印刷的军用号谱,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本1932年印制的40页号谱,里面有340多首由五线谱编辑而成的曲子,涵盖了名目号,勤务号、联络号以及战斗号等,这本号谱就相当于一本密码本。

“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形象地说明了司号兵的重要地位。在战争中,小小的红色军号见证了红军部队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的战斗奇迹。
1934年8月,红九军团作战科科长周希汉带着军直属队在罗文坝地区作战,哨兵发现前面有埋伏,这个时候前后没有援兵,敌众我寡,周希汉看到号兵连连长,灵机一动,让号兵连散开,每隔十米一个号兵,战斗打响后,一百多把军号一起响起,敌军以为我军大军追到,军心溃散,红军战士呐喊着冲向敌人,溃败了敌人3个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无线电、电话等现代通信的发展,军号的作战指挥功能逐步弱化,但在广大敌后战场,军号的迷惑、威慑作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1939年冬,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在栖霞县松山镇战斗中,由于敌众我寡,十五团将全团的司号兵集中起来,按每组两人在松山镇四周分别设置了多组司号兵,战斗时四面同时吹起冲锋号。日伪军听到这来自四面八方的军号声,以为被八路军大部队包围,自乱阵脚,令火炮和轻重机枪向四面八方扫射,造成火力分散。我十五团二营乘虚而入,发起猛烈攻击,经过一番血战,最终取得了击伤击毙日军半数、全歼伪军的辉煌战绩!
在各种军号声里,最让人血脉偾张的是冲锋号,只要冲锋号一响,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枪林弹雨,所有指战员都会毫不犹豫地对敌人发起猛烈的冲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这样说道:这是一种铜制乐器,能发出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一响起,中共军队就如同着了魔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了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红色军号吹出了血性、胆性,吹出了军威国威,令联合国军闻风丧胆!

胜利的号角
奏响时代最强音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军号的指挥通信功能逐步弱化,司号制度被取消。
2018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全面恢复播放作息号。
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一共3类21种。
作息类:


行动类:

仪式类: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施行新的司号制度,军号再次在军营响起。军号声声,激励中国军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奏响新时代强军强国的奋进强音。
军号嘹亮,永不消逝。人民军队闻号而起、听令而行、号声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必将激励人民军队砥砺成锋,在强军兴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