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宁化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化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宁化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筹粮筹款,宁化成为中央苏区扩红模范区、支前重点县,是中央苏区稳固的战略后方;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4个主要出发地之一,也是最远出发地。
第一部分 中央苏区核心区
宁化是早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七个县之一,继而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线战略要地。毛泽东盛赞宁化等地为“东方好区域”。宁化苏区大力发展苏区经济,积极兴办社会事业,广泛开展扩红支前运动,是中央苏区扩红支前重点县,在保障中央苏区、维护苏维埃政权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 第一单元 今日向何方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敌军先后三次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会剿”。 为粉碎“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红四军出击赣南挺进闽西。1929年3月至1931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三次途经宁化传播革命思想,点燃星星之火。第二次途经宁化时指示地下党发动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揭开了宁化革命史的崭新一页,成为中央苏区著名的红色摇篮。
- 第二单元 东方好区域
毛泽东在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盛赞宁化等地为“东方好区域”。翻身作主的宁化人民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开发基础,大力发展苏区经济、兴办社会各项事业,使宁化苏区积累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壮大了经济实力。宁化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为中央苏区提供大量给养和后勤保障,是中央苏区战略物质补充的支撑点,也是中央苏区扩红支前重点县。
第二部分 万里长征第一步
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也是最远的长征出发地。1934年10月1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第五号命令》,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7日至12日,驻宁化中央红军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转移命令后,从淮土凤凰山、曹坊等驻地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宁化县委县苏领导地方游击队坚持开展革命斗争,宁化是最后失陷的中央苏区县。
- 第一单元 战略大转移
1933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 "围剿" ,由于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1934年5月,中共中央开始酝酿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随后开始撤离苏区突围转移的各项秘密准备工作。
- 第二单元 长征从这里出发
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瑞金、于都、宁化、长汀等地出发长征。1934年10月7日至12日,驻宁化中央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曹坊等地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也是长征起点最远的出发地。
- 第三单元 中央苏区最坚固的堡垒
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后,闽赣省机关在宁化坚持开展革命斗争,于1935年3月撤出宁化县境。宁化苏区成为闽赣省后期政治和革命斗争中心。宁化县委县苏领导地方游击队坚持开展革命斗争,使宁化成为中央苏区最后失陷的根据地。此后,宁化成为闽赣边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第三部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出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征服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党内分裂的危机,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 第一单元 钢铁之师铸军魂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参加长征的6000余名宁化子弟兵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染湘江。宁化籍红军相当部分编在红三十四师,这支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钢铁之师,作为全军总后卫,为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以牺牲全师的代价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是长征途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牺牲的部队。每一次牺牲都是不朽的,每一位英雄都值得仰望。将士们以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纪律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刻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军魂。
- 第二单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 第三单元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中,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突破了国民党军重兵的围追堵截,征服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党内分裂的危机,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第四部分 开启伟大新征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号召,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 第一单元 共和国不会忘记
无数先烈的牺牲换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总兵力达20万,三大主力会师时,仅有5万余人。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7000余人。参加长征的宁化籍红军出发时有6000余人,到达陕北只有58人,民政部在册烈士3307人。铁血丹心铸忠诚,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先烈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共和国史册!
- 第二单元 不忘初心再出发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红色基因是深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里的遗传基因,是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一代代中国人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一定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结束语
长征万里雄关道, 征程漫漫不停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弘扬新时代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革命意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